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巴莫贝看戏32 一直看下去 ——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 “他是不是李相岿?”“她是不是郭增蕊?”……戏迷老婆一边看戏,一边问我。 作为音响音乐发烧友,我当然能听出当天晚上表演《我这一辈子》的演员,是一拨我们不太熟悉的新人。作为戏迷,老婆也不可能听不出二者的差别——也许是太喜欢那批熟悉的演员了,投射效应;也许是这拨年轻人深得师傅真传,酷似神韵…… “那就应该是他们的学生。”在听了我的否定答复后,老婆这个自我解释靠谱。 惊心动魄的思想内涵、直击人心的艺术力量、新颖别致的表演、走心入耳的音乐……2025年5月18日,在天桥艺术中心观看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后,我心中又增加了一部北京曲剧的经典。当然,北京曲剧团的剧目可谓部部精品,但我会把这台戏稍稍往前放一放——我偏爱它的风格、材质、构思、品味…… 令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这部作品,更是这批新人!除我和老婆都关注到了的“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演员外,我这个1/2“正常观众”(余秋雨语),更关注到了编剧、导演、舞美、灯光、音响、服装、形体、道具等等“幕后英雄”,尤其是“作曲:顾静媛”。 在此前我陪老婆观看的众多北京曲剧中,有一个几乎一成不变的主创人员:“作曲:戴颐生”。而且还得知,戴颐生为了培养接班人,多年来想了多种办法(包括鼓励乐队演奏员作曲),都没有发现合适人选。弄得我这个因为陪老婆看戏,也渐渐对北京曲剧心生喜欢的外行也对北京曲剧作曲人才后继乏人也忧心忡忡起来。在我看来,好的作曲,远远比好的编剧、导演、指挥、演员、演奏员、技术人员等等难找,他(她)应具备的作曲欲望、对声音的特殊敏感、内心听觉(绝对听觉)都绝非全靠后天努力就行,而是非得有老天爷赏饭不可的。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开场的三两声三弦的拨奏,中间不时出现的钢琴声,到结尾“天宽地阔,摇篮动。风雪如被,酣睡其中。嗷嗷待哺,要吃娘奶……”的谢幕曲,顾静媛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既有浓浓的京韵京味,又令人耳目一新。在保持北京曲剧整体音乐底子的前提下,非常丝滑地融中外多种类型的现代音乐风格于一炉。我作为音响音乐发烧友,听着十分过瘾——制作成CD唱片,也值得反复聆听。 顾静媛,也许她暂时还没有什么“一级作曲”之类的头衔,但巴莫贝斗胆断言:她完全有能力成为戴颐生之后的下一位北京曲剧作曲大师! 声腔曲式是此剧种区别于彼剧种的核心。只要北京曲剧独特的戏曲音乐后继有人,那么北京曲剧就可以生生不息,老舍先生的作品就可以像莎士比亚戏剧那样长演不衰,北京曲剧就可以成为更加靓丽的北京名片,我等北京曲剧粉丝这一辈子也就有北京曲剧可追,并一直看下去,尽享北京曲剧之美。 巴莫贝写于2025年5月22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