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589847
威望3
金钱35679
交易诚信度6
主题156
帖子1137
注册时间2009-4-30
最后登录2023-2-24
中级会员
  
交易诚信度6
注册时间2009-4-30
|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30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关文集(二十)——谈谈 K6
大热的天,坛子上为我的个老产品,引来了这样一场争论,其实已经闹的很无味了。人各有志,我不指望说服什么人。不过许多新来的朋友,对什么是“ K6 ”这个罪魁祸首,恐怕也不了解,我至少补充些资料,供大家消暑解闷,也算参考吧。
我搞 K6 ,是从 1989 年 12 月份开始的。其时国内的音响发烧还刚起步,喇叭是 JBL , AR ,天朗,扩音机中最高级的是日本的金嗓子, LUXMAN 等,这已经比套装音响好很多了。
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音响杂志是《无线电与电视》,其主要音响专栏作者是田寿宇和马宁。我借着香港《音响技术》和《无线电与电视》联手搞唱片推广的机会,结识了马宁,他比我年轻,但在音响上,应该算是我的启蒙者。他带我参加许多内部交流,在当时是相当难得,接触了许多民间难得见到的专业器材。
此后,由他介绍,我在赴香港旅游的时候,得以结识《音响技术》的同人,才第一次接触到“天价”的 HI END 器材,如当时的 DYNAUDIO 旗舰喇叭, ML 的 23 。 5 等;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两件事,一是在音响店里偶然听到的一对小喇叭,后来才知道就是 3/5A ,一是在“百仲”那里,听到一台德国电子管功放,推 DYNAUDIO ,声音非常令人感动,细看功率管,竟是中国曙光产的 KT88 !
在这些经历之前,我也是大喇叭,大功率晶体功夫的信徒,但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面前,是迷信理论,还是承认事实?
我的旧观念,就此轰毁,从此走上追求“令人感动的声音”的道路。
回北京后,我靠带回来的 3/5A 套件,装制了北京第一对 3/5A ,虽然是土炮,她仍旧发出了最早的,有音乐感觉的声音,彻底让我告别了追求“ HIFI 爆棚”的时代,而那时,最流行于发烧友中的,还是 1812 的“大炮”呢。
在香港听国产 KT88 的声音,让我觉得,有希望在国内做出给自己用的精品功放。
当时,线路,资料都已经搜集不少,分析的有收获,但困难在于找到输出变压器和功率管。
曙光 KT88 当时是出口专用,基本不卖国内,当时我和曾德钧已经认识,我们通过各种路子,和曙光联系,靠他的军工院校身份,买过少量,但质量非常不稳定。老曾以其军人的顽强,在西安继续和 KT88 较量,而我已经在考虑新的方案。
这时我在北京,已经找到上无 27 厂的 10W 输出,这在当时已经是国内的精品了。管子,我从《音响技术》陈经纶的文章受启发,用 DYNACO 线路,可以用国内长期生产的 6P3P ,但推动管 6AN8 找不到。我又从田寿宇的文章得到启发,用国产 6F2 来代替,并重新设计了工作状态。
在 89 年 12 月,柏林墙推倒的日子里,“丑小鸭” ------K6 的雏形,终于出声了。
我是相信直觉,相信缘分,相信命运的。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缘分, K6 不会诞生,我的人生也会走另一条路。
K6 的血脉源于大卫。哈弗尔的 DYNACO 线路,经过陈经纶的改进,融合了田寿宇的 6F2 推动方案,而到我这里完成。而马宁,曾德钧,和为 K6 设计变压器的梁老先生,也为 K6 的诞生作了关键的贡献。
K6 不是我一个人的,它是中国高级音响工业早期的集体努力结晶。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我为什么讲这些?因为不这样,我觉得难以面对大卫。哈弗尔和田寿宇先生的在天之灵,也对不起在 K6 中贡献了智慧和汗水的所有人。
现在,人们尽可以批评 K6 的朴陋,但当年是 K6 打开了人们重新接受“电子管声”的大门,这是从 HIFI 到 HI END 观念的转折标志,难道这不是事实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