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844355
威望3
金钱5646
交易诚信度0
主题1
帖子1501
注册时间2011-7-20
最后登录2025-5-14
中级会员
  
交易诚信度0
注册时间2011-7-20
|
话说回来 虽然DBB和MB确实是一回事 但需要认识几个现实
1:同型号机型的DBB/MB的音效一定是一样的,不同机型的DBB/MB音效可能是不同的,因为它会选用各种不同的电路方案来做,而不仅限于CXA1249/LA3550,很多后期机器的这类音效会集成到前置芯片或耳放芯片里,而不是独立的,甚至更加后期的MD、CD机器会直接用DSP软件在解码芯片中来实现这类音效,从DAC出来后就直接放大没有做任何EQ就直接到耳机了
2:DBB已经不是一个音效,而是一个贴纸,一个面子,就好像麻袋上印的LV,虽然不管印什么它还是一个麻袋,中国人,好面子,至于里子怎么样,不关心。。。
3:DBB为什么那么香,那是因为早期机器都是DBB标志,逐渐的才被MB取代,大法的产品为了跟进时代,把低音音效的EQ不停的修改,最早流行的是靡靡之音,只需要把最低频的鼓点提升即可,其余乐器包括人声的低频部分没有受到影响,于是LPF起控频率低,肯定在50Hz甚至更低的频率之下,低音增益较大,显得的蓬蓬有力而“不糊”,这是最讨耳朵喜欢的EQ,这个时候的机器多半都是DBB标志,于是DBB的金字招牌就打出来了,到了中期,流行的是重金属摇滚,动次打次贝斯等乐器的所需要的频段需要被显著提升,这些频段比鼓点的频率略高,可能会超过100Hz,甚至300Hz,此时的低频增益被设置到了最高,于是就产生了那种比如Groove嗡嗡声不绝于耳的效果,刚好那个年代流行这种效果,低音强就是效果好,提升100Hz-300Hz附近的频段能更好的体现出低音的效果,但是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人声的以及部分乐器的低频区域也被一起放大,盖住了高频段的细节,于是,著名的“糊成一团”音效诞生了,而这个时候,正好是MB标志大行其道的时候,于是MB就背了黑锅,到了后期,流行的是小清新HIRES,“糊成一团”音效已经不再吃香,大法又把LPF的提升点改了一点回去,大概在60Hz左右,但是顺便把低音增益也降下去了,于是就变成了若有若无的低音效果,此时还是的标注还是MB,这种MB开了和没开就像没有很大区别一样,就像白菜S84的MB效果那样
总之无论是什么音效,都是一种EQ,用RC改变不同频率的增益的一种手段,在不同的时代讨好不同时代的耳朵,实际上硬件成本都是一样的,差不多的,想要听啥音效,自己去调EQ,总能调出来,DBB不是什么高级技术,就是个讨好耳朵的EQ设置而已,当然,还有面子上的好,那是肯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