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536726
威望0
金钱698
交易诚信度0
主题46
帖子69
注册时间2020-11-21
最后登录2024-3-7
初级会员
 
交易诚信度0
注册时间2020-11-21
|
马上注册 家电论坛,众多有奖活动等你来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童姥搜集了一些线材小知识,可能会不入各位坛友法眼,权当水贴子哈~
关于喇叭线的趋肤效应
无论是喇叭线还是音频讯号线(解码器到功放的线,有时都可以是RCA,都可以是卡侬),还是近几年流行的耳机平衡升级线,都或多或少有个宣传概念:
优化趋肤效应,或者香港那边的烧友说的“集肤效应”。
学术派的解释是:
电流经过导体时,导体内部的电流分布不均,电流会倾向汇聚在导体的“皮肤”部分,越靠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反之,导体内部实际电流较小。结果就是导体导电的效率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还伴随着功率损耗。
这玩意儿说白了,放在HiFi方面,功率损耗是一方面,另外,导线可能因为电流不稳定影响到模拟信号的还原,特别是高频的听感会变得不稳定。
一般情况下,专业HiFi线缆品牌的解决办法有:
1、使用更粗的线芯,线身做到更短:线材越粗,线身更短,意味电阻越小,趋肤效应便不会这么明显,最简单的解决方案,但实在中还要考虑HiFi线缆的曲折摆放,和音响距离,单纯做粗做短并不利于接驳,所以,用多股超细线芯并联成一根较粗的线芯,可以更好实现线缆曲折摆放的要求。
2、多股线芯并联:将多股线并联,增加通电表面积,并且趋肤效应在单一线芯之间与整捆线芯间可以实现更均匀分布,大幅降低趋肤效应。
3、多股线芯合并后,如果采用到更昂贵的无氧铜,甚至无氧铜镀银线材,能更好实现电阻优化,不过到这一步开始,就是商家开始往噱头方面营销的概念了,比如单晶铜、单晶银,线芯编织方式等,见仁见智吧。
以上,趋肤效应本身并非HiFi玄学,确实存在各种电磁电路体系中,只是HiFi这块民用接触较多,所以也确实是线缆品牌作为技术攻坚的一大对象,不过,近年来喇叭线技术越发成熟了,超细芯多股编织工艺已然很成熟了。
|
|